刘炳江透露,目前在2+26个城市用的是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调整的试验区,到下个月底,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的通道2+26各城市完成以电替代煤300万户以上,纳入到2017年淘汰清单的4.4万台燃煤小锅炉全部清零,基本完成供电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工作,2017年采暖季完成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
对于重点区域(2+26城)、重点时段(秋冬采暖期)、重点领域(散煤和散乱污企业)和重点问题进行重点督查,同时按照清单制、台账式方式,把具体任务一一落实到各个市区县,落实大气污染治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9月13日,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在部署京津冀及其周边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巡查工作培训班上表示,1+6组合拳具备突出重点、综合施策、细化任务、紧盯党委政府、调集精兵强将、量化刚性问责等十个特点。
在对涉及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燃煤小锅炉淘汰改造、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的15366个具体任务点位进行现场核实中,督查组共发现1919个点位存在环境问题,而在问题点位中,仅虚报完成整改一项就达813个(占据42%),问题最为突出。北京京诚嘉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东表示,目前中国钢铁产量还比较大,去产能而不去产量不行,一边去产能一边增产量更不行,去产能可以促进行业运行状况良好,但同时也要去产量。不过,京津冀及其周边2+26城环境问题的本质在于其产业过于集中,所以在环保督查加码的同时,更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杨晓东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目前有关方案已发布实施,环保督查巡查工作也正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紧张而有序地进行。
刘长根告诉经济观察报,把大气污染治理任务与市县党委、政府责任捆绑在一起,就可以有效调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一层层一级级压实责任,促使地方把工作做细。而攻坚行动强化督查方案、巡查方案及量化问责规定正是6个配套文件中的三项重要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北方余热资源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被《意见》列为北方清洁供暖的重要热源之一。
以2+26城市为重点,开展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中央财政通过现有资金渠道,支持试点城市推进清洁方式取暖替代散煤燃烧取暖。强化监督 制定城镇供暖考核评估《意见》提出,各地要研究制定推动清洁供暖的支持政策,将清洁供暖作为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通过价格、补贴、投融资等政策支持和引导,有效降低清洁供暖项目建设及运营成本。摘要:距离北方地区开始冬季集中供暖不足两个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清洁供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北方采暖区的清洁供暖工作开展进一步部署。北京预计煤改电(不含煤改气)最高要完成约900余村的总量任务。
《意见》强调,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清洁供暖工作要以因地制宜为基本要求,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资源能源状况等条件,科学选择清洁供暖方式,加快燃煤供暖清洁化,因地制宜推进天然气、电供暖,在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的地区,鼓励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满足取暖需求。《意见》提出有效利用工业余热资源,这对于实现供暖清洁化与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达到双赢,而这一被忽视的资源也将大放异彩。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燃煤热源清洁化改造,逐步提高清洁热源比例。要注重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与有效性,确保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其他尚未进行改造或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地区,鼓励以清洁型煤+环保炉具替代散煤。距离北方地区开始冬季集中供暖不足两个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清洁供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北方采暖区的清洁供暖工作开展进一步部署。
可再生能源均可充分利用为清洁供暖资源。《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北方地区风、光资源富足的优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供暖。鼓励各地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资金投入。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副秘书长刘如君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
针对用户侧,全面取消散煤取暖。能源互联网研究学者聂光辉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
因地制宜 可再生能源将大展拳脚由于北方取暖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如何在有限成本之内,确保整改措施有力、有效。针对热源侧,加快推进燃煤热源清洁化。
从目前来看,对于北方散煤治理最大的问题就是使用清洁煤以后居民生活成本会增加。在业内人士看来,《意见》的出台意味着蓝天保卫战又发起了新的攻势。这也成为清洁供暖工作推进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此外,现在各级政府都在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劣质散煤,整治散煤销售场所,从源头上杜绝劣质散煤进入市场。有了资金支持,散煤取暖治理便有了强大后盾。将可再生能源供暖作为城乡能源规划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进,建立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的多源互补和梯级利用的综合能源利用体系。
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各地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这样可以更为准确和公平,同时也给一些想暗箱操作、鱼目混珠的敲响警钟。举例来说,针对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重点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及可再生能源供暖工作,减少散煤供暖,加快推进禁煤区建设。
当前,我国北方采暖地区城镇已基本形成以集中供暖为主、多种供暖方式为补充的格局,但还存在热源供给不足、清洁热源比重偏低、供暖能耗高、污染大等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城镇清洁供暖评估考核体系,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各地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清洁供暖工作顺利推进
七八月钢铁期货拉得很猛,8月钢价基本上以上升为主,尽管9月初钢价也有一点往上走,但因为8月份在一定程度上已提前透支了9月份的行情,需求释放的力度也不是很大,加上环保督查,采暖季限产等因素,钢价自9月以来还是出现了一些回潮,10月钢市还不好讲,但总体来看趋势不太乐观。第二支利箭是,9月1日环保部启动的对京津冀及周边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强化督查行动。
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此前对经济观察报表示,量化问责着力点就是问责,秋冬季2+26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严峻,大气治理工作不允许应付、懈怠,也不允许不作为、乱作为,只要不干事,就可能摊上事,只要不担责,就可能被问责。这两支利箭共派出28个督查组共5600人、涉及28个城市。从市场反馈来看,环保强化督查对冶炼行业、钢铁下游及加工行业影响比较大。国家通过环保督查可以把存在污染、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彻底关掉,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供需平衡,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这是一大利好。
从最近公布的督查成效来看,截至9月14日,环保部28路督查组第十一轮次强化督查工作和京津冀及周边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首轮次(9月1日至14日)强化督查同时完成。经济观察报了解到,环保量化刚性问责最高可剑指市委书记。
利剑高悬按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量化问责规定》,2+26城市强化督查或巡查整改落实情况以及2017年四季度和2018年一季度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情况都将纳入量化问责范围。环保督查力度的加大对钢铁供需两方面都有影响,目前对供给的影响是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还不好评估。
去产能继续环保强化督查、巡查行动接连加码,环保部打出1+6组合拳,这在中国环保史上尚属首次。虽然最近钢价出现回落,但仍处于高位震荡阶段。
环保部首次针对秋冬季节大气污染推出的1+6配套方案,发出第三支利箭。同时,在环保督查基础上,环保部将选择10个左右问题最为突出市(区)开展机动式、点穴式的专项督察。这就是利剑高悬,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发挥震慑作用,达到消除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目的。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环保督查对于市场来说肯定是有一些影响的,供给侧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供应,需求端也同样有着萎缩的可能,比如对一些施工建筑类企业会造成一些影响。
对于钢铁行业及其下游相关行业来说,环保督查对其也产生了一些影响。9月21日,钢铁行业分析师曾节胜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环保强化督查和秋冬强化督查力度都较大,对钢铁企业的影响总体在预期之内,因为钢铁行业这么多年里,环保一直抓得比较紧,正规企业在环保上都很重视,也投入不少。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巡查行动(今年9月15日至2018年1月4日)主要核查环境问题整改情况并回头看,督查相关任务落实情况,以及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安排部署、问题整改、责任落实及监督检查情况。另外,曾节胜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近期钢材库存在逐步上升,钢材价格呈下降趋势,期货跌得多,现货跌得少一些,反映市场预期不太好。
专项督察将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名义开展,环保部具体组织实施,督察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不作为、慢作为,甚至失职失责问题,进一步厘清责任,强化问责。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此前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就曾表示,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查是行动的五步法,督查是第一步,目的是发现问题,而巡查是五步法的重要环节,目的是核查地方对交办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督促地方解决问题。